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
一、專業定位及發展沿革
武術與民族傳體育專業屬體育學類本科專業。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等相關學科交融中的現代體育科學不斷發展和完善而設置的專業。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是以中華武術為主要專業課程發展主體并拓展民俗、民間體育、傳統體育養生的專業技術技能和理論等課程設置的專業。武術與民族傳體育專業獨特的防身、健身和養生與修身等價值功能都承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鮮明的民族特征。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具有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科研基本知識與技能,能從事武術、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工作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體育專門人才。武術與民族傳體育專業建設與發展是新時代的要求,為提高人們健康水平,豐富人們社會文化生活,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廣州籃球博彩 武術課程并先后成為體育教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專項主修課程,1993年武術專業獲批,同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1997年武術專業拓展成民族傳統體育專業(2012年更名為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2000年開始招收體育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碩士研究生(武術方向),2003年獲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08年《武術》成為廣東省省級精品課程,2010年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成為廣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點,2017年《武術散打》為廣東省網絡資源共享課程。《南拳》2019年成為廣東省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傳統南拳》2020年獲批廣東省思政課程建設示范課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2020年獲批廣東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以上3個“省一流”,均為廣東唯一。籃球博彩-澳門籃球博彩 是“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武術普修課通用教程》參編單位,全國體育院校統編教材《詠春拳》主編單位。國家社科課題、SCI論文等科研成果不斷涌現,科研課題立項層次及其研究能力明顯提升;武術運動競賽水平整體位居全國前列。經過歷代教師的不懈努力,籃球博彩 武術在國內外具有了較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為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建設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培養目標
武術學院的辦學教育一直秉承“德厚學博、文精武杰”之校訓,圍繞“揚嶺南武術文化,育民族體育人才”之根本,立足廣東,面向全國,影響港澳,輻射東南亞,培養區域特色明顯,具備世界視野的素質高、專業精、能力強的優秀民族體育人才。學院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備較強的武術、民族民間體育、傳統體育養生的基本知識、技術與技能,能在我國中小學、各級業余體校 及社會武術館校和體育技能培訓機構等領域從事以武術、民族民間體育和傳統體育養生教學、訓練及健身指導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三、培養規格
在規定的四年學制內,修滿167學分即可達到畢業要求。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1.思想政治素質 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遵紀守法、誠實守信。
2.人文化素質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熟悉國家與本專業有關的方針、政策與法規;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創新創業知識;熟悉一門外語、掌握計算機的應用知識;具有人文情懷、科學素養和審美情趣;具有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精神的自覺意識。
3.專業素養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傳統體育養生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武術專項技術技能學習與訓練;熟練掌握2-3項民族民間體育運動、傳統體育養生等項目的技術與教學、訓練與競賽方法;具有在武術、民族民間體育、傳統體育養生領域進行教學、訓練和指導健身的能力。掌握本專業的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探究問題基本能力。
4.身心素質 掌握科學鍛煉方法,養成自我鍛煉的習慣,具有強健的體魄、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四、課程體系
1.以體育學、教育學、民族學學科為基礎構成專業課程。課程結構包括:必修課程、選修課程以及實踐教學部分。必修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又包括專業基礎課程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概論、體育心理學、體育社會學、健康教育學體育科研方法;專業核心課程其中包括:民族傳統體育概論、中國武術史、中國武術導論、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理論、運動訓練學、專項理論與實踐(武術套路、散打、健身氣功、龍獅、武術功法、中國跤)。
2.主要實踐環節有勞動教育、社會調查(實踐)、教育實習、畢業論文、學術活動等。
五、師資隊伍及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和專業運動隊伍較為完善。籃球博彩-澳門籃球博彩 武術學院,是我國嶺南武術教學、訓練、競賽與研究的高水平人才聚集最為集中的中心區域。如我國武術名家、“一代跤王”張登魁,“南國五虎將”之一、“鐵臂鴛鴦手”黃嘯俠均是1956年籃球博彩-澳門籃球博彩 建校初期武術課程的創始人。武術學院現有專業教師32名,其中教授6名(占20.0%),副教授9名,碩士以上學歷教師23人(占67.5%),其中已獲博士學位者4人(占11.8%),另有3人博士在讀。現職專業教師中獲得博士、碩士學位的有 20 人,占比達到 71.4%以上。教師具有運動健將稱號 8 人,國際級裁判3人,國家級8人。設有辦公室、四個教研室(武術套路;搏擊運動;民族傳統體育;武術表演)和一個非遺工作室。其涵蓋兩個學科門類和三個本科專業,即:體育學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武術套路、散打、南獅、健身氣功)和運動訓練學專業(跆拳道、摔跤、柔道、拳擊等對抗性類項目);藝術學表演專業(武術表演方向)。另有兩支省專業隊,即廣東省健身氣功和廣東省柔力球代表隊(全運會群眾項目)和三支學院代表隊(武術套路、散打和腳斗士)。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是華南地區最早、也是現廣東省具備其系統學歷教育(即本科—研究生)的唯一專業。
武術學院現有長期合作實習12家單位。武術學院教學場地共有8塊標準武術套路訓練場地,占地2000平方,技擊訓練場地1000平方米。有效保證教學訓練良好循序發展。同時武術學院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廣州市嶺南武術非遺工作站掛點單位,廣東省少數民族體育協會注冊單位和秘書處所在地。這也為專業發展和拓展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在新時期,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終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方針,以培養綜合性社會人才為根本,以教師隊伍教學科研質量為核心,穩步推進學院科學發展,做到“文武兼備,文武并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育具有歷史使命感的傳統體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