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編導
一、專業定位
2014年,設立廣播電視編導(體育廣播電視)專業,2015年開始招生,畢業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根據廣播電視編導學科發展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的特點,建立了以實驗教學為基礎、以實習實踐教學體系為提高、以協同育人平臺為實戰的體育編導人才培養機制,著力培養學生廣電業務基礎能力、廣電業務應用能力、廣電業務實戰能力以及創業創新能力。以大型體育賽事直播服務作為實踐教學的切入點,以實戰化訓練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手段,服務廣東省體育傳媒業,同時體現出鮮明的體育特色和實踐特色。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確政治立場和方向,知識寬厚,具有現代競技體育理念、良好的人文藝術修養、系統的廣播電視與傳播知識以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熟悉我國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和體育的主要政策與法規,能在電視臺、電臺、影視制作公司、新媒體公司、網絡公司、廣告公司等從事體育類或者其他類型廣播電視內容的策劃、導播、后期制作等,或在體育及相關部門從事廣播電視宣傳工作,具有理論知識和創作技能為一體、時代意識和國際視野于一身的媒體應用型專門人才。
三、培養規格
實行學分制,學制4年,在修業年限內,需完成159學分,其中必修課程85學分,選修課程40學分,實踐性課程34學分。本專業始終要求學生堅持廣播電視宣傳工作的黨性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維護國家利益,遵紀守法;始終堅守新聞真實性等基本準則以及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理想;具有清晰的廣播電視從業者的角色認知,具備積極樂觀、競爭協作的良好個性,掌握廣播電視的基本知識和能力,尤其是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的策劃、攝影、導播、制作等業務知識與技能,具備創新創業基本素質;了解黨和國家新聞宣傳的方針、政策和相關法規,具備與廣播電視編導(體育廣播電視)及相適應的理論學習能力,并掌握持續學習的方法;了解并掌握計算機和現代新媒體技術基礎知識以及相關應用;掌握戲劇影視藝術、廣播電視宣傳的基本方法,具備初步的科學調查與研究能力。
四、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課程教學環節,一是實踐教學環節。課堂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主要根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三個主干學科:戲劇影視學、新聞傳播學、體育學的國標設置對應的課程,主要包括藝術學概論、影視藝術導論、新聞傳播學理論、廣播電視學概論、廣播電視節目策劃、影視制作、數字媒體技術、體育節目導播、體育競賽規則、大型賽事媒體服務、影像調色技術、電視攝像、視聽語言、新媒體報道實務、微電影創新等課程。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社會實踐、專題實習、畢業實習等,也包括專業課堂教學環節中的許多實踐性課程。
五、師資隊伍
現有專業教師27人,其中正高級職稱5人,副高級職稱7人,講師12人,助教3人,獲得博士學位13人,在讀博士4人。從學緣結構看,教師最后學歷、學位畢業院校分別來自境外的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德國科隆籃球博彩 ,境內的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暨南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上海籃球博彩 、上海大學、籃球博彩-澳門籃球博彩 等全國知名大學,學緣分布廣泛。從年齡結構看,62%的教師在45歲以下,40歲左右的教師構成了教學隊伍的中堅力量,30歲左右的教師也在穩步成長之中,是老中青三代的合理結合。從學歷和職稱結構看,高學歷和高職稱教師比例較高。
六、教學條件
現有廣東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體育新聞傳播實驗教學中心1個、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體育傳播技術與輿情數據研究中心1個、與強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了體育賽事現場報道虛擬仿真系統。體育新聞傳播實驗教學中心功能齊全,設備先進,下設報紙編輯實驗室、網絡編輯實驗室、電視節目演播廳、電視節目制作室、錄音室、自辦媒體實驗室、新聞發布會模擬廳、新聞發言人培訓室、廣告設計實驗室、自辦媒體實驗室、影視節目錄音棚、體育輿情研究中心、體育大數據研究中心、虛擬仿真實驗中心等單元。擁有廣播級高清攝像機15臺,專業級數字高清攝像機45臺,大疆無人機航拍器12臺,全畫幅單反相機12臺,單反相機42臺;高清數字轉播系統8套,其中廣播級信道轉播系統一套,專業級轉播系統7套;擁有專業級搖臂3臺、斯坦尼康穩定器2臺、字幕機3套、慢動作播放系統3套,高性能視頻編輯機68臺。廣播電視演播廳面積達300平米,裝配了20平方米的LED高清大屏和廣播級音響環繞系統,達到了制作廣播級影視節目的制作標準。先后與廣東廣播電視臺體育頻道、大粵網、網易、求上語言研究院等多家媒體和機構建立了協同合作關系和學生的實習實踐教學基地。